记者_李英
日前,“新常态、新起点、新思路、新跨越——中国经编十年变迁系列活动” 在浙江海宁落下帷幕。该活动包括第三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发布《中国经编十周年变迁》纪录片,经编系列丛书发行仪式,以及发布2005~2015年度中国经编行业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中国经编行业传承篇等系列评选等活动。每一位经编人都仿佛站在十年的节点上,眺望远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杨纪朝,党委副书记陈伟康,时任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纺联副秘书长杨峻,中针协副会长林光兴,中针协副会长、中针协经编分会名誉会长沈顺年,中针协经编分会会长陈南梁,中针协经编分会执行会长房娜,海宁市市长戴锋,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魏国锋等领导和嘉宾参加了本次会议。
杨纪朝在会上说:“产业用经编产品是我国经编产业的朝阳领域,完善的产业配套,使经编产业不可替代。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经编市场变得更加开放,这将带动经编新材料快速发展,使经编产业能在纺织领域成为创新的典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十年经编人,十年风雨相伴,中针协经编分会已悄然走过十年,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几千人的影响力,从经编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发展,这是中针协经编分会成长的十年,也是中国经编产业快速崛起的十年。耕耘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相互交织,而这一切都源于经编人对经编深入骨髓的挚爱。
“在未来的5~10年,这个产业一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装备和原料两个领域,加上更多的创新力度和发展动力,行业将不断扩展。”杨世滨在会上表示。
作为2005~2015年度中国经编行业优秀产业集群之一的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惊喜。中针协经编分会成立十年,既是中针协经编分会会长单位落户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十年,也是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十年。该园区从乡镇工业园到省级开发区,从“实现产业集聚的经编世界”到“迈上打造世界经编的远大征程”。2014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91.68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利税18.65亿元,同比增长20.6%。
如今,在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内,集聚了全球2500多台高档经编设备,有21000多人在这里工作、创业,每天有1300吨经编产品在这里生产,并远销132个国家和地区,一个现代化产业集群正生机勃勃地朝“世界经编之都”的梦想不断迈进。
王天凯在系列活动结束后到海宁经编产业园区调研指导,他高度评价海宁经编对中国经编、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贡献,充分肯定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培育经编特色产业有规模、有链条、有品质。
王天凯听取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发展情况介绍,并详细了解了园区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生产发展状况。他指出,经编产业要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延伸、壮大产业链;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装备与技术研发水平;要创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做优自身特色,着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当然,在经编这一细分行业里,每一位经编人的奋斗史都代表了经编发展史,而在本次系列活动当中,中国经编行业传承篇中分为了十大新锐奖获得者、十大精英奖获得者与十大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刚刚卸任的“老”者——经编教父沈顺年,经编界的“中”流砥柱——经编“翅膀”陈南梁,留洋归来的“青”年——可造之才张宇蝶,“老中青”三代经编人恰是中国经编产业从无到有的产业的缩影,他们用人生书写经编产业发展史,他们那执着的、坚持的幸福模样已刻在行业人的记忆中。
经编教父沈顺年
对于中国经编产业来说,沈顺年算是一个“特例”。因为在浙江海宁经编圈子里,没有人不知道沈顺年,他从无到有打造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成为行业当中的佼佼者。
从1997年出任马桥镇党委书记开始,他的世界就没有离开过经编,2000年出任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再到2005年,成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会长,沈顺年的人生轨迹,似乎从没有离开过“经编”两字。
身份的不同转变,却始终没有脱离经编,他奋身跃入经编行业汇成的精华,聚焦成热气蒸腾的梦想,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出口。
命运,有时既是偶然却又是必然。经编就像闪着光芒的宝石一样镶嵌在了他心里⋯⋯
犄角旮旯才有料
多年以来,笔者与这位经编行业里的传奇人物接触过多次,几乎每次都是在与经编有关的大大小小的会议上看见他的身影。说他是经编企业家们的偶像一点也不为过,圈子里人形容他很执着、敏锐、聪慧、真挚、见多识广、正派正直⋯⋯
90年代初,江浙一代的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一般成长,各行各业都成为他们掘金的宝库。敢想敢拼的海宁企业也是如此,他们同样也投身在改革开放后的掘金热潮中,始终在繁忙中思考着前行的方向。那时,出任马桥镇党委书记的沈顺年,一直在思考用何种方式才能击中这批敢于破土求新的民营企业家们的心。
在沈顺年眼里,那个时代海宁从事皮草生意的人比较多,而从事经编行业的企业并不多。“一点不夸张地说,经编产品应用很广,上到天上飞的航空航天,下到地上跑的汽车,水里游的游艇,身上穿的外套与内衣、帽子等,只要你能看见的地方都有经编产品。”沈顺年说,成熟的行业其实空间并不大,新的领域反而更有发展空间。这个无所不在的万能“钥匙”,肯定市场前景无限。
当然,海宁并不是没有基础,偶有四五家零星的经编企业都在独立发展着,并没成气候。“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只有聚焦在一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就像一根手指力量是小的,但当五根手指攥成一个拳头时力量是最强大的。”沈顺年说。
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脑子里,付出行动才能检验真理。沈顺年开始进行各种“申请”,2000年10月,经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 “拳头产品”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原称“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正式起步,园区的首期开发规模仅100亩土地,5家入园企业的总投资仅3000多万元。
“今天不少经编龙头企业就是在海宁经编产业园这个平台发展起来的,使海宁经编走上了新的台阶,海宁经编在全国已经初露锋芒,与广东、福建的经编产业集聚区域已经平起平坐。”海宁市盛星经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国告诉记者,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优势是设备先进,政策和投资环境优越,特色优势明显,织造企业众多,产品成本相对低廉,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原来公司依靠业务员外出招商,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现在,我们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企业的窗口,从原来的‘自己出门找’转变为‘客户上门看’。”黄建国表示,通过商城平台,他们今年已接到七八个订单,增加产值300多万元。“预计今年商铺实现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十分之一。”
“海宁市盛星经编有限公司只是经编产业园区众多企业当中的一员,从开始只有四五家企业,产值不到5亿元,经编走过了10多年光景,我们发展成了几百个亿。”回忆经过自己一手打造的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创建初期,沈顺年记忆犹新。
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也有了自己的优势,园区跟经编关联的工业占80%以上;园区设备先进,2/3设备都是进口的,科技含量高,可以生产最新的经编面料;产品用途广泛,服装用、家纺产品以及工业用都有涵盖。
这些企业带着民营企业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也像沈顺年期待的那样,他们像肥沃土地上的劲草一样,坚强且快速地生长着。
没钱哪能发展产业?
蠢蠢欲动的企业家们划好了跑道与方向,但走进现实境遇,问题依旧接踵,最先让企业犯难的便是钱的问题。
2000年,很多经编企业在起步时,建厂房、买设备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而纺织业作为国内传统行业,银行贷款难度系数相当大。
“有难度就不去搏一下吗?总得有人带头去谈。”沈顺年说,当时,很多银行高管们都拒绝贷款给这些企业,怕贷款没有办法要回来。像“拉锯”战一样,经过几个回合后,总算有一家银行被感动了,答应先贷款给一部分企业,仅有的几家企业获得了贷款,对沈顺年来说也是看到了希望。
“只要能筹到钱,我们的企业厂子就能办下去。”沈顺年说,拿到贷款的几个企业,如果能顺利发展起来后,成为其他企业榜样的话,其他企业再贷款就不成问题了。
为了解决多数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沈顺年又开始寻找一种更加可行的方案。经过多方努力,2009年,由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牵头发起的、以民营资本为主,成立了海宁嘉丰担保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融资担保、融资中介服务和实业投资等业务。
在嘉丰担保的运作下,成功发行“经编之歌”中小企业债券信托基金,已经先后为以园区为主的企业融资过亿元。随后,信用社、国税局、工商银行等也先后入驻,进一步方便了园区企业的金融业务。把园区金融业务开通后,真正解决了企业起步难的问题。
这事一定要“掰扯掰扯”
当事情步入正轨,看似坐等就能回收成本的时候,总会不可避免地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只有遇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获得这件事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沈顺年认为。
让沈顺年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经编产业用产品在出口时遇到最大的挑战。经编产业用产品的其中一类是灯箱广告布,该产品是由pvc材料和经编网布组合而成,在产品属性上属于经编产品,而中国海关对于产品的成分不太清楚,把经编产品划为塑料产品。
划分纺织品与塑料品有何区别?沈顺年直言:“简单而言,纺织产品退税高于塑料产品。当然,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分清这种分类问题,中国海关也并不好辨别,但这种划分,在海宁经编几十家企业家眼里,将是几百万、几千万利润流失。”
“当然,也许以前国内经编产业用布出口,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不被重视。”沈顺年分析了一下当时的情况,觉得这件事一定要和中国海关“掰扯掰扯”。
无论结果如何,一定要争取一下。那时任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会长的沈顺年,找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浙江、河北、上海等地区行业相关部门与各地方的经编龙头企业一起研究对策,最终拿出一个详细的经编产品介绍书递到了中国海关。最终,灯箱广告布被海关划为纺织品。
“当灯箱广告布正式划为纺织品后,其退税额就与塑料类别相比出口退税高很多,而我们和韩国生产的经编产品品质一样,我们在价格上就有了很大的优势。最终,我们成为了灯箱产业用领域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了这个行业的老大。”
无论何时,沈顺年从未停止过脚步,一直行走在经编行业的最前沿。身在前方的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看准方向。某种程度上,他的精神也是对经编产业的再延续。
经编腾飞“翅膀”陈南梁
对于经编这个小圈子而言,刚刚上任的中针协经编分会会长陈南梁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放松”。相反,正因为内心某种能量驱使他继续向前,经编是他一生的挚爱。20多年间,他坚持、解放各种压力,再一点一点自我突破,重新用经编视角打量着世界。甚至,如他所说,这一刻,要从新开始⋯⋯
陈南梁,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针协经编分会会长,他研制的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络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天宫一号”航天器,成为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在高技术领域的典范。
飞翔的起点
除了老师的身份外,他既正式上任成为中针协经编分会会长,又是本次系列活动中传承篇中十大精英奖之一。有人称之为“经编技术控”,他听说后面带微笑着说,技术才是我最好的标签。
陈南梁与经编结缘,要追溯到20多年前。1980年,陈南梁听从父母建议考入了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针织工程专业。
入学之初,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在纺织行业,国际上种种先进的经编技术和经编设备也在此时不断涌入中国。但由于国内大量企业还没有拥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国内经编行业依旧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
这一刻,心中对针织领域充满惊奇的陈南梁在思考。“那真是产业需要知识和技术的时代,也给了我许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一方面是先进的知识冲击,另一方面是对新技术的渴望,陈南梁顿时心动了。
和所有人回忆自己校园生活一样,弹指之间,陈南梁便在夜以继日的学习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1984年,他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并因此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在针织经编行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不同于很多人将上世纪80年代定义为理想主义光芒笼罩下的黄金时代,陈南梁更倾向于称其为“实践”出真理。那个检验“真理”的套路便是“走出去”。1992年他与广东汕头联丰花边有限公司合作,1995年远赴捷克布尔诺针织研究所学习经编人造血管的加工技术,再到1996年与德国利巴公司科研人员的合作,1997年陈南梁开始与常州第八纺织机械厂合作,在国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的双轴向和多轴向经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双轴向、多轴向经编产品生产的热潮,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3年,陈南梁走访了海宁绝大多数双轴向经编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开发上给予了帮助,指导了旦基布有限公司引进多轴向经编机并取得成功,目前,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已拥有双轴向经编机400台左右,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成为全球双轴向经编产品的最重要出产地。
与教室里传授理论知识相比,陈南梁希望用“走出去”去让经编理念活学活用,真正打破那种理论与实用的界限:走出去定然要显得勇敢一些,随着年纪的增长,陈南梁不吝于否定从前的自己。在对各种企业的深度调研中,他不断地接受新技术带给自己的强大冲击力。
星空中“经编”最闪亮
从本科时的针织工程专业再到博士时双轴向经编增强材料专业,一路走来,在外人看来,他的经编之路越走越“窄”,视野越来越“小”。
看似品类单一的经编产品,却总是通过一个个产品影响着行业的发展。
工科出身的陈南梁认为经编最终的出路是生产好产品。要做一个像样的产品,是他给自己的承诺。“谁说纺织是没有科技含量的行业,那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纺织业,尤其是经编行业。”陈南梁向记者说。
这种承诺,让他越来越接近梦想。2004年,陈南梁课题组承担“航天器用玻璃纤维网格基板材料”项目。这种高科技的项目突破了专用柔性高强玻璃纤维纱的制备技术,首创了玻璃纤维纱可编织性能的表征、测试方法并创新设计制作了专用测试装置,真正攻克了高强玻璃纤维纱整经和高密度经编技术难题,并解决了玻璃纤维网格织物性能模拟的难题。
看似不可能的事,却变成了现实。这种“高大上”项目产品作为关键技术材料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据了解,该技术产品还将应用于“天宫二号”以及“天舟”货运飞船上。
他心中的信仰便是经编
在经编行业深入研究多年来,陈南梁认识到创新将是我国成为经编强国的重要推动力,经编产业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核心就是创新。
近年来,陈南梁开始注重与企业经营者交流,探讨我国经编产业发展的方向,并希望能逐步建起经编创新产业联盟,攻克经编产业链的瓶颈问题。在服用、装饰用经编产品方面,与国内外原料生产企业和国内经编企业合作开发天然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经编产品。在产业用经编产品方面,进一步开发双(多)轴向经编产品和应用领域,包括高密度双轴向产品和碳纤维产品等。
当然,多了一个中针协经编分会会长身份的陈南梁现场也介绍了接下来五年的重要工作。他表示,以国家“十三五”规划、纺织(针织)工业“十三五”规划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引导行业走新型工业道路,紧抓战略机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将一切工作的根本放在会员单位的根本利益和行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上,围绕“智能制造”、融入稳定高效的全球产业链、灵活响应的供应链和系统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实现经营策略的转变与品牌崛起、研发体系和创新能力提升相协调发展的大好形势,引领和推动经编行业全面、快捷、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实现经编产业跨越式新发展。
现在陈南梁的生活又多了一种“色彩”,这种色彩除了做好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外,还要作为行业领头人,带领经编人继续前行,让中国经编真正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永恒。
“有目标就会成就梦想,当梦想成为自己内心主导力量的时候,就会开始努力完成目标,我对经编的喜爱就在这儿,可以把各种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和他的性格有或多或少的共鸣,构成他深刻的信仰。
可造之才张宇蝶
获得传承篇十大新锐奖之一的浙江宇立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副总经理张宇蝶,是一位留洋归来的国际市场营销专业高材生。作为行业的一位“新”人,她成为企业渠道拓展的“开路者”,以国际化思维打破了传统拓展渠道办法,从阿里巴巴网络平台、国内展会、国际展会等渠道拓宽了业务量,吸引了众多国际客户。
从“零”起步
1987年出生的80后张宇蝶,大学期间主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这个专业很容易在异国他乡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由于父母的牵挂,她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国。
在刚回国的那段“海归”日子里,让她知道了一个新手“海归”起步有多难。
2008年毕业后,入职于浙江宇立塑胶有限公司从事外贸销售员一职。为保证公司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她通过不断改进、更新销售技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销售“套路”。
张宇蝶总结出,作为一名职业销售,要用“真心”、“爱心”和“恒心”来做好广大客户的服务工作,为客户进行亲情化服务,以体现服务与业务领先,来提升客户感知度,经过努力,张宇蝶带领公司的销售团队,使公司的销售业绩稳中有升。
“当然,销售工作错综复杂,灵活性较大,又处在市场经济的风口,容不得丝毫的闪失。”张宇蝶说,刚开始做销售时内心的压力非常大,除了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死守教条,一成不变。
此外,工作时间更是随机性很大,无法用“朝九晚五”来定义工作时间。作为一名新人,张宇蝶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她每天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多数时间是早上从家里出来,深夜才能回家。
对于她来说,先苦后甜也许才是新人最好的结果。
先苦后甜
对于努力奋斗在一线的销售员们,努力付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张宇蝶因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团队意识,2009年下半年正式提拔为销售副总。
作为一名销售经理,她突然意识到身上的“担子”又重了很多,考核自己不再是“业绩”,还包括团队的协作与管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浑身充满了能量,她带领业务员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市场,经过短短的一年左右时间,现已取得了不凡的销售业绩。
这些骄人业绩的取得,她都归结于努力“学习”。在她心里,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张宇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去学习。作为一名销售经理的张宇蝶,工作涉及面比较广,除了业务销售以外,更要关注产品品质、种类和技术性能等方面的问题,加速自己成长。
当然,张宇蝶本人也惶惑,除了做好销售本职外,还要解决销售本质上的问题,那就是研究产品。张宇蝶平时经常去车间生产一线和研发实验室,钻研公司各类产品的产品质量和工艺流程等方面知识,与技质部技术人员讨论产品的性能质量问题,将从市场上和客户总反馈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技术人员,以便公司能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调整和升级换代。
只有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才能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跟不同领域有越来越多互动和感知,才能发现自己更多的潜力,发现更为全面的自己。
幸福的榜样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一个销售经理,在日常工作中,张宇蝶非常注重自身带头作用。她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坚决做到。在各项工作中,业务学习第一个到岗,急难任务第一个先上,在员工心中树立了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良好形象。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惰。’完善提高自我离不开勤,工作出成绩也离不开勤,对待工作要有废寝忘食的精神,当日事当日毕。大家什么事情都能以公司的利益为重,以部门利益为重,讲团结,讲协作,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张宇蝶介绍说。
大家对她的评价在于她总是以自己良好形象为牵引,坚持行为影响、示范引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在她的带领下,公司的销售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在客户中获得了好评。公司还因此获得了“2011年度诚信企业”、“浙江省工商企业信用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司产品也获得了“嘉兴名牌产品”称号。
“时间会让我所经历的事情慢慢沉淀,一点儿一点儿变成自己特色的财富。”张宇蝶说,这就是所有年轻人无论从事那一行业所经历的过程,没有好坏之分,坚持就能看到希望,或者说幸福。
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这就是张宇蝶的对幸福定义。这是一种知足、感恩、奉献的幸福。
|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相关资讯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高远之意,行笃实之效,创开阔之境!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资讯排行
- 中国纺联启动《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标准编制工作
- 质领2025·先锋谈|宁纺集团总经理徐建林:解锁“12346”密码,开启发展加速度-纺织服装周刊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纺织服装周刊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20国宾客聚首虎门!虎门“三会”联动开启时尚新篇章!
- 质领2025企业谈|新乡化纤党委书记、董事长邵长金:向“新”求“质”,逐梦白鹭新篇-纺织服装周刊
- 世界布商大会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2025中国(郑州)国际纺织服装面料辅料及机械展
- 设计师关淑敏:以花入衣,探索中国高定自信新表达-纺织服装周刊
-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纺织行业锻造竞争新优势
- 2024藤模年终时尚盛典|全龄共赴,致敬经典-纺织服装周刊
- 总成交额超4000亿元!十大篇章解读2024年柯桥纺织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