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深入落实,很多纺织企业都在依托国家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在人口红利日趋微弱的情况下,纺织企业推进“机器换人”的成效日益明显。
“机器换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升级,同样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201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22577台,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达26902台,同比增长19.2%。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000台,占全球比重16.9%,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机器换人”对于成本支出上升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一方面,通过先进设备和工艺的引进,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淘汰冗杂劳动力,节省成本支出。
本期我们调查了一部分在数字化、机械化方面很有特色的企业,把他们“机器换人”的经验与读者分享。
江苏双山集团
异纤检测机每年节约用工近200人
由于市场上对纱线异纤要求特别高,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江苏双山集团投入500万元,购进10台纺纱异性纤维检测机。过去异纤均由人工拣除,每人每天拣300公斤,并且质量难以保证,现在用异纤检测机一台车一天可以检测6吨左右棉花,可以节约用工25人左右,并且保证了异纤剔除率,每年可以节约工资支出达400万元,节约用工近200人。
近两年,双山集团先后投入近700万元,引进4台国外先进的萨维尔自动络筒机,国内2台自动络筒机,既提高了产品产量、质量,又大大降低了用工数量。新设备比过去普通筒子车同品种一台车产出提高近一倍,每台车节约用工29人,节约工资支出近200万元。在此同时,集团投入90万元,引进立达并条机。过去并条机不带自动调匀整系统,半制品质量不稳定、重不匀波动较大,引进立达并条机以来,集团重不匀正常控制在0.8%左右,在降低用工的同时减轻挡车工工作量,每年每台节电达1.2万锭,少支出工资达10万元。
目前集团棉纺分厂万锭用工60人,织布分厂百台用工116人,织布分厂在增加16台织机的情况下,人员从年初的400人下降到现在的372人。
目前,集团正加快128台喷气织机的安装与调试,还将淘汰24台性能落后的细纱机,通过装备水平的提高,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动环境,促进效益增长。
江苏华强纺织
空调自动调节3人变1人
纺织装备作为企业技改的重要方面,其高效、环保、节能等性能已得到广大纺织企业的重视。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江苏华强纺织集团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引进新设备。目前企业在清梳联、自动络筒机、集落细纱机、空调调节自动控制等环节均采用自动化设备。与传统设备比较,清梳联把原有的清花设备和梳棉相连接在一起,前后供应方面更加均匀,差异更小,再加上自动检测措施,质量进一步得到保证;自动络筒机利用完全机械手把整个作业程序进行自动操作,自动检测,达到最终检测、把关作用,大大减少用工;集体落纱细纱机利用控制程序进行细纱机的自动落纱,减少用工,减少纱线的毛羽;空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杜绝了因人为因素调节造成车间的温湿度差异,保证车间的环境相对稳定,对纱线质量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新设备在产量上显著提高,尤其清梳联产量上大幅度提升;细纱采用集落形式上减少落纱停台,提高产量;空调自动调节稳定环境,减少断头,减少停台,提高产品产量;自动络筒机由于采用完全自动,效率提升,产量也明显提高。
人工方面,清梳联将原一套清花加一配套的梳棉机需4人,现只需2人;自动络筒机原一台需4人操作,现1人可操作4~6台设备;集落细纱机减少落纱工,原一万锭需落纱工6人,现只需2人;空调自动调节系统原每班需3人,现每班只需1人。
江苏联发纺织
自动穿综机节约用工80人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近年来,公司投入800万元引进自动落料设备,将原来人工运料、加料,改为自动输料、加料。目前染纱一厂43台染色机全部使用(包扩2560、2260等大缸)自动落料,新设备远远快于人工输料,人工由原来的12人减少到现在的4人,并大大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公司投入76万元购入日本村田株式会社生产的自动接头机,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目前1人可以操作20锭。投资73.8万的自动卸筒机改变原来纯粹人工卸筒子的现状,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松紧式通用整经机改变紧式整经机需要人工接头、余纱要付绞子的问题,大大减少操作时间,每台节省付绞子人员2名。
织造方面,企业引进自动穿综机,实现穿综自动送综丝、停经片、插筘,原先手工穿综产量为8000根/人,现在自动穿65000根/人,效率提高了8倍,节约人工80人;喷气织机车速由220转/分提升至750转/分,产量提升3.5倍,节约人工320人。
后整理方面,公司引进自动化料系统将原来人工运料、化料,改为自动输料、化料,目前烧毛机、退浆机、定型机均在使用。
落布含潮率自动控制系统由原来人工调节蒸汽阀门来调节落布的含潮,改为自动控制蒸汽阀门开度保持落布含潮率按照设定要求保持一致。
退浆机落布和丝光机进布连接,设备可以联合开机,减少退浆机和丝光机之间的等待时间,并减少丝光机1名进布工。预缩机将进布和落布改为在同侧,两台设备可以减少1名进布工。
南通东帝纺织
2人操作机器可抵6人手工
面对全球纺织行业疲软的形势,南通东帝纺织品有限公司开发出多款中高档面料产品,然而产品研发依托的是先进的设备和优良的工艺。近些年,企业在自动化设备上不断改进,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在梭织面料生产方面采用全自动穿经机 自动分经机来替代人工穿综,大大降低工作强度,也降低了对工人技术的要求。机器24小时运行仅需6人,相当于原先抵15人的工作量。 自动接经机以最大效率来进行经轴更换,现在1人操作即可,可相当于原先3人的工作量。自动手织样机降低了手织样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正常3人操作3~4台小样机,可抵5~6人的手工工作量。
服装生产方面采用自动裁床替代人工裁剪,2人操作机器可抵手工6人的工作量。衣拿吊挂系统,提高工作效率15%,提高工厂管理水平。
山东名胜纺织
清花梳棉合并减少用工
山东明胜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目前采用清梳联、自调匀整并条机、自动络筒机三个自动化工序。清梳联把清花、梳棉两个工序合并到一块,减少用工;自调匀整并条机生产的棉条比一般并条机条干均匀;自动络筒的自动接头、自动加捻、自动纺管、换纱,接头质量明显比人工接头好。新设备在产量上比原来的设备产量高出许多,一台顶过去的几台用,减少用工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起到了节能降耗目的。
公司对设备更新的工作早在2000年就开始落实,二分厂自动络筒机就是2000年配备的,当时每台150多万元,公司共花费1950万元;近几年又给两分厂配备了单价120多万元的新设备28台,总共花费近3400万元。
滨州华纺
自动化设备提高30%以上生产效率
作为在印染行业较早实行信息技术的企业,山东滨州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数字华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使自身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跃升。
在印染设备上公司采用自动化,如前处理烧毛工序的自动点火装置,无须专人手动点火,检索到来布指令便可自动点火生产,既节约了人工又安全可靠。在退浆环节采用的碱浓度自控系统应用,根据来布工艺要求输入相关信息,即可自动配碱,不仅节省配碱工,在配碱精准度上也更有保障。这些自动化设备及技术的应用能为华纺节约生产效率达30%以上,这也为公司推行的一岗多能“多能工小组”的顺利推行奠定设备基础,原先一台印染设备上需要至少3名工人,现在成立的多能工小组,3个人可以看两台车,甚至5个人看三台车。
当然这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设备在价格上比普通设备高出约1.5倍,综合生产效能,大约在1~3年间投资就会收回,而带来的综合效益却远远大于投资。每年华纺公司在设备更新上的投资大约有1000多万元,及时淘汰落后设备,也为华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来源: 最新纺织
相关资讯
- 岁末年初,盘点纺织行业数实融合最新进展-纺织服装周刊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筑梦甲子、继往开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迎来60周年-纺织服装周刊
- 总成交额超4000亿元!十大篇章解读2024年柯桥纺织高质量发展之路
- ECO-NOVA可持续时尚大奖颁奖,30个户外运动产品获奖-纺织服装周刊
- 世界布商大会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
- 新华社刊发:“老”纺织“新”力量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资讯排行
- 质领2025企业谈|新乡化纤党委书记、董事长邵长金:向“新”求“质”,逐梦白鹭新篇-纺织服装周刊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现代内衣之父——安莉芳集团创始人郑敏泰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2025中国(郑州)国际纺织服装面料辅料及机械展
- 世界布商大会
- ECO-NOVA可持续时尚大奖颁奖,30个户外运动产品获奖-纺织服装周刊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
- 郎溪加速推动纺织产业提“质”向“新”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2025中国(郑州)国际服装纺织面料辅料及机械展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新华社刊发:“老”纺织“新”力量